2025年8月12日

病原体灭活技术能有效应对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血液传播


病原体灭活技术能有效应对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血液传播

 
    上海市血液中心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病原体灭活技术能有效灭活血浆中的登革病毒。由于最新流行的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有相似的病原学特征以及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灭活技术有望成为降低新发寨卡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输血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可引发人和动物发热、关节疼痛、红疹为特征的虫媒性疾病,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人感染登革病毒可引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近十年来,登革热在我国呈现区域性流行趋势,目前该病已成为我国重点监测与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尽管目前对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但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在病原学上同属黄病毒属,其传播媒介也为埃及伊蚊,其致病特点与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均有相似之处。
    无症状的登革病毒血症献血者可能导致登革病毒通过输血传播,据估计,登革暴发流行期间无症状的登革病毒 RNA阳性者比例在1:250-1:1000。寨卡病毒也类似,在巴西,已经有疑似输血感染的病例报道。因此,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流行对输血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国际市场上已经有商业性登革病毒血液筛查技术,但由于成本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开展登革病毒的血液筛查。
    为了应对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新发传染病对输血安全的威胁。2015年,上海市血液中心输血传染病学科立足自身优势,开展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液中登革病毒的研究,目前已初获成效。研究显示,经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15分钟后的登革病毒阳性血浆,病毒滴度显著下降,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此研究结果表明,病原体灭活技术是阻断输血传播登革病毒,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防线。而与登革病毒相类似的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新发病原体,也应当能有效被亚甲兰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所灭活,成为应对新发疾病所致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措施。目前该研究数据正在进一步完善,近期有望成文发表。
    世界卫生组织于近日发布了应对寨卡病毒传播,保证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的指南,该指南也指出:病原体灭活技术在阻断新发感染性疾病通过输血传播中有重要意义。预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病原体灭活技术将能覆盖到包括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在内的所有血液成分,不仅能降低输血所致的传统的感染性疾病风险,也能在应对新发感染性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输血传染病学科 张博撰稿 王迅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