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网站“临床输血服务”栏目改版说明
日前,临床输血服务组对中心网站临床输血相关栏目进行了调整,原栏目标题【合理用血】改为【临床输血服务】,下面新建6个子栏目:【临床输血服务资讯】、【输血医学研究进展】、【血液安全预警】、【患者血液管理】、【输血基础知识】与【临床输血指南】。
作为中心在全国采供血领域率先建立的一支临床输血服务专职团队,临床输血服务组一直在中心领导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帮助下,本着科学、严谨的宗旨,致力于临床输血服务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规范化、系统化。
输血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医学科学。上溯至2500年前,与血液有关的治疗——放血(Bloodletting)——就已经在古代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并延续至今;200年以前,英国医生James Blundell首次成功实施人对人的输血,实现了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技术的可能;80年以前,血液库存(Blood banking)技术的发展让输血正式成为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手段,并连同麻醉术与无菌术,成为现代外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石。
近50年来,随着成分单采、血细胞抗原抗体、血液安全、血液管理等技术和理念上的发展与创新,输血逐渐从一项医疗技术(Blood banking)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始终呈现蓬勃的活力。
近20年来,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体系在部分国家逐渐建立,有力推动了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与输血医学的发展,并形成了覆盖整个血液链(Blood chain)的不良事件报告体系——血液安全预警(Haemovigilance, HV)。通过HV的大数据分析及改进措施,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溶血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大大降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等输血并发症成为输血医学新的研究方向。
近10年来,与输血后免疫(抑制)作用相关的不利病情转归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的推动下,输血医学的核心理念逐渐从“以血液成分为中心”转向“以患者病情转归为中心”,即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PBM强调全局性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监督,强调多部门、多学科、多职业共同协作,以患者的安全和预后改善为最终目的,尽可能使患者免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在不断追踪输血医学进展,更新知识体系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认真梳理与我们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输血以及医学基础知识,对“习以为常”的工作和思维方式进行回顾和思考,以期对工作细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基于科学、规范的原则加以改进。
以上是对中心网站【临床输血服务】栏目改版的一些思考。栏目改版得到了中心信息管理部高瑜部长与张?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上海市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服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