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血站站长研修班――《传染性输血风险》课程


《血站站长研修班》课程1.8模块《传染性输血风险》由美国红十字会生物医学科学Holland实验室传染性疾病部主任方强宗博士讲授。
方博士在美国红十字会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领域工作了19年,曾担任过感染性疾病国家参比实验室主任的职位。直至1996年他进入Chiron公司先后担任诊断分部医学事务经理、血液筛查部担任科学事务主任。在Chiron公司,除了处理所有的科学和技术相关的问题外,他还负责完成第一个在美国FDA注册的HIV-1 RNA和HCV RNA血液筛查试剂的临床评估报告。2001年,他重返美国红十字会,在血液安全方面开展研发工作。方博士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超过80篇论文,并且是多个国际专家协会的委员。
输血是现代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某些病原可能存在于捐献的血液和血液成份中,能通过输血传播引起受血者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输血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风险。相关的病原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某种蛋白。因此,对于采供血机构来说,及时到位各种必需的政策和流程,确保最终供应的血液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政策和流程包括献血者的管理、血液筛查、风险评估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本课程共分6个部分,以指导当前血站工作实践,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第一部分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血液筛查。方博士介绍了输血传染病感染的来源、条件、种类,血液筛查方法、步骤、过程和保障血液的关键因素等,提出应建立最好的工作流程以确保供应的血液的安全性。
第二部分全球血液安全状况。从传染病原,血液安全措施,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着重介绍HIV、HBV、HCV的输血风险。
第三部分核酸检测(NAT)对血液安全的影响。NAT筛查可以降低风险但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对是否开展NAT血液筛查需进一步思考。
第四部分血小板细菌污染及其检测。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是导致病人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美国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细菌培养,特别是加强皮肤消毒和样品转移等措施能降低但不能排除血小板输注引起的败血症反应风险。
第五部分病原体灭活和去除。介绍了亚甲兰病毒灭活,光照灭活,补骨脂素光灭活等其它光动力化合物灭活法以及病原体灭活的间接影响,所有的方法只是在灭活病原体和保护血液成分的完整性及功能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第六部分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残留风险。简述了残留风险及其评估方法,输血真正安全,输血需求,安全策略和障碍。
在经过方博士一整天系统教授课程后,学员们对围绕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一系列的问题、技术和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会后方博士还召集学员们有关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输血风险的案例作了集体讨论,集体智慧是无穷的,案例讨论活动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方强宗博士授课


方强宗博士与上海市血液中心主任朱永明交流


课间交流


成都市血液中心杨群身副主任提问

聂晓绚撰稿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