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市血液中心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
黄金周的第二天,人民广场中心地带依旧人流如织,淅淅沥沥、时大时小的阵雨并没有挡住人们出行的步伐,同样挡不住的还有不断涌动的爱心。虽然天公不作美。但从早晨9点人民广场流动采血点迎来第一位无偿献血者起,上车的献血者就没有断过,一直到临近下午工作人员都没能得空闲下来好好吃顿午饭。
在一次次被无偿献血者们的爱心感动后,我们也注意到了献血者身边的工作人员们,同样也是他们的热忱和奉献让上海的街头在这个略带寒意的初秋洋溢着阵阵暖意。
人民广场的流动采血点历来有着很高的人流量,在10月1日当天更是创下了日采血量169袋的记录新高。
亲和朴实的车长:刘燕来
从上海血液中心街头流动献血车服务启动以来,刘燕来车长就是其中的成员,可算得上是经验丰富了。她形容她的工作为一个“管家”,要统筹管理好一辆车,保证任何时候不出一点差池,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想到、做到的事情比较多,范围比较广,比如车子的环境卫生、器具用品的清洁消毒、物资材料的补给准备和检验、器材定期维修等等,都要在发车前确认无误。”刘车长说,“到达采血点后还要和周边的管理部门协调好,保证有利的停车位置,方便志愿者们献血。”
刘老师很少谈自己,而谈到自己所服务的那些献血者时,则变得滔滔不绝。她能说出许多献血者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我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无偿献血者,而我也每天都被他们所感动着。”正是这份感动,让刘老师忘却了工作的辛苦。别人的假期,永远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只有在休息天,许多市民与行人才有空走上献血车来献血,“像这两天,我们真是忙到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大家只能见缝插针,随便啃两块饼干就当作中饭了。一天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心里很快乐,一个是充实,一个是感动。”刘老师说自己打从进入这个岗位后就没什么节假日的概念,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一切以献血者为先,是他们的工作原则,同时也已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每天都接触那么多有爱心的人,他们那么热心,有的还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到这里来献血,我们当然要以最好的服务来让他们贴心、放心,让所有献血者能快乐献血,安心献血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刘车长最朴实的话语已经道出了许多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心声。
能说会道的志愿宣传员:吴健
吴健老师是黄浦区血液管理办公室的志愿者,这个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几年。
如同以往的每个节假日一样,该日一大早,吴老师就来到了人民广场的采血点进行义务宣传,鼓动来往路人无偿献血。虽然天一直在下雨,但吴老师说怕影响宣传效果,连伞都不愿意打,一直冒雨在给行人宣传,许多人也正是被他这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走上献血车来献出自己的爱心。
每一个工作人员,包括吴老师谈得最多的还是献血者们给他的感动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如何的敬业和辛苦,而对于自己的付出却是说得轻描淡写,“我也没做什么,只是趁着自己空的时候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吴老师说自己在这份志愿者的工作中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成就感,“靠我的宣传,让一个陌生人相信我,走上献血车来献血,并且还能成为朋友,以后定期来献血,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吴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架设一个桥梁,让更多的普通人正确认识无偿献血,通过他们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无偿献血这件公益事业上实现“零的突破”。
吴老师平时有自己的工作,节假日又要上街来宣传,用他的话说就是:“别人上班,我也上班,别人休息,我还是要上班。”但他却坚持这并不是什么牺牲,而只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吴老师的身份除了是一个志愿宣传员,更是一名无偿献血者,他的累积献血量已经超过了22000ml,“定期无偿献血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可宣传的,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带头献血是应该的,我们宣传‘献血一袋,健康无碍’,而我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吴老师觉得要服务好这么多献爱心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那样才有说服力,才能身体力行去鼓动更多人。他在工作中感受了献血者及医护人员的爱心,都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这也正是他能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这份志愿工作的原因。
上海市血液中心志愿宣传服务队
传媒中心 记者 陆轶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