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转载]合格血液的诞生历程


在街头流动献血车上献过血的人,可能亲眼目睹了血液的收集过程,但这只是合格血液诞生的第一步。真正符合临床使用标准的血液要经过许多步骤,才能进入病人身体,发挥救助作用。

通常为了保证血液的合格,所有捐献者在捐献之前都必须接受血液测试。从捐献者体内抽出的少量样本,被分成七份,分别进行血型、血色素、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的检测。只要其中一项指标不合格,血液中心就会把不合格的血液送到指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理机构统一销毁。

七项指标全部合格的血液会通过专门的运输电梯进入成分分离室。这里有专门的血液分离机将血液中的成分分离,以便对不同情况的病人给予针对性的救助。血液在高速运转的分离机中要经过20分钟的高速离心运动,被分成不同的层,红细胞比重最大,沉在最底部,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在上,最上层是比重最轻的血浆层。

血浆层被抽离到一个血液储存袋中,放置在-20℃大冰箱里,保存1年;抽出的红细胞需要补充红细胞保存液,成为红细胞悬液,放在一个4℃的冰箱里,在35天的期限内等待需要救助的病人;血小板通常被保存在具有运动装置的22℃暖箱里,以保证其活力,血小板的保存时间通常比较短,只有5天。这样一袋合格的血液就完成了。

当临床需要血液的信号传到血库时,血库马上进行配型,找到合适的血液,经过电脑条形码确认,就可以运往医院使用。

目前,血液输注并不是直接输注全血,而是把血液中的某一成分输给病人。例如严重贫血的病人需要红细胞悬液的救助;烧伤病人需要的是血浆;而有些白血病及肿瘤放疗、化疗后的病人为了防止及减少出血需要用输注血小板。歆慕

 

 

 

转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