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热血而相连的亲情
陈勤奋(华山医院)
1988年5月,正在上海医科大学读大三的我,偶然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招募无偿献血的启事,兴高采烈地跑去华东医院体疗室。这是我生平第二次献血,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无偿献血,从此,就结下了与无偿献血的缘分。
2002年,我又献出了生平第一袋单采血小板,这一年,申城的单采血小板总量是56袋。
在我工作的血液科病房,每天都在上演血液的故事,有欢笑有希望,也有沮丧和绝望。因为无可替代性,血液,一直是我们血液科医生最重要的资源。眼看跨不过坎的生命,因为一袋血,又重享10年的天伦;明知只需要一袋血小板就可以转危为安,却就是因为怎么也得不到,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白天还在撒娇的花季少女不再醒来。
2005年6月14日,第二个“世界献血者日”,当天的《新民晚报》上,记录着我的病人王阿姨的述说:“我曾经一张一张地收集起所有血液袋上的姓名标贴。我不认识他们,可我是50多位素不相识的人用他们的血液救活的。我要好好地说一声‘谢谢’!没有这50多位好心人的慷慨,我早死了十几回了。他们都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呐。”
王阿姨患的是急性白血病,先后住院20多次,没有血液根本连第一个疗程的化疗都不能用。在这篇题为《你的鲜血可能就是他的生命》的报道里,还记录着我的另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心愿:“血源很紧张,所以你才去献血。我尽量不输血,你们就可以少献一点了。多亏这些血,我才活到今天。如有机会,请你帮我谢谢那些像你一样的无偿献血者。”这位病人,因为无意中看到了我献血后手臂上的邦迪,而在临终前拒绝输血,并要我务必答应:“陈医生,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你一定要帮我说出‘谢谢’。”这些年,我履行了对他的承诺,只是每一次,我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还记得,有一年的“世界献血者日”,在襄阳公园活动现场,我的一位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康复的白血病病人,站在台上告诉大家:当她接受强烈化疗,血细胞计数降到零的时候,是那几袋珍贵的血液,让她顺利度过危险期,走出层流舱,走到6月明媚的阳光下,走到我们中间,走到这个台上……她的身体里流着很多人的血,她的爱人站在台下的人群中深情地注视着她,她要让大家知道,她和她的家人永远感激那些不知道名字的好心人。那一刻,我站在她身边,看着她神采飞扬地说着,脸上泛着健康的红晕,回想起那些如履薄冰的日子,也在心里说着感谢。病人感谢无偿献血志愿者,医生又何尝不感谢呢?没有血液,那些生命的奇迹又如何创造出来!
从我第一次无偿献血到现在,已经整整25年了。我为自己每一次献血前体检合格而高兴,也为自己一不小心成为申城最早一批无偿献血志愿者和最早一批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而自豪。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身体里流着我的血液,正在幸福地享受美好的人生,和他们的亲人在一起——对一个医生来讲,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我本平凡,因为坚持了一项崇高的事业,人生有了别样的精彩。能够献血,想想真的是一种幸运!
社会事务科 张瑜玲 摘自《上海医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