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上海市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制备进入自动化时代


上海市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制备进入自动化时代

    2018年1月23日,上海市血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分科自动化制备实验室正式运行。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由传统的手工制备方法转变为自动化分离设备制备模式,运行至今状况稳定。这也表示中心血液制备进入了自动化分离和信息化管理时代!

    血液成分制备是指将采集的全血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提纯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各种血液成分,供不同适应症患者使用。众所周知,血液成分制备是临床科学用血、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血液安全的重要基础,血液成分质量是影响血液临床输注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978年,中心的前身上海市中心血站成立,1979年,中心向临床医院供应少浆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等血液成分。为规范管理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心于1983年12月17日成立了成分科,多年来,中心一向重视推动临床合理、科学用血,在国内率先开展多种血液制备新技术。1999年起制备去白细胞血液和病毒灭活血浆成分;2001年起制备辐照类血液成分;2003年起使用全自动设备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目前,中心向全市2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用血和保障安全用血的重任,每年供应各类血液成分20余种、合计80多万单位,临床血液成分输注率达到99%,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多种原因,中心血液制备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手工分离制备方法,即采用弹簧夹板和天平设备,通过人工控制制备过程来实现血液成分的制备,手工分离方式存在标准化程度差、血液质量不稳定、信息化程度低和工作效率低等不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内多家采供血机构开始采用自动化血液制备设备进行全血分离。因此,为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统一制备过程的质量管理,2015年中心将《中心血液制备自动化平台建设》申报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项目,并得到批复同意,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在中心成分科建成以自动化分离设备为基础的血液制备及管理平台。

    根据财务制度要求,中心于2017年7月项目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启动了政府采购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项目应在2017年底完成,项目建设需在短短的半年内完成。面临任务重、时间紧的严峻形势下,项目工作小组根据中心要求,严格按照确保质量、规范管理、策划在前、严抓落实的既定策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了政府采购、实验室基础改造、工作台设计定制、设备调试安装、设备确认和血液制备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工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密切配合。后勤服务部的协助下完成了实验室改造,在信息管理部的支持下完成了血液制备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在质量与法规部的协作下完成了血液成分质量抽检及确认过程验证等工作。在使用前的确认工作中,成分科全体人员从未放低要求,按计划逐步有序推进项目进程。在部门及科室主管的带领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两种不同分离设备、共计31台的60个分离程序、几十个分离参数、数百个分离步骤及数千张设计方案草图,逐一进行评估和确认。成分科组建了工作小组,召开十余次工作小组会,沟通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克服瓶颈。从一个分离程序的设计到每个参数的设定,再到关键点的管理,充分发挥出成分科人员的工匠精神。

    根据项目规划,2018年,七家郊区血站将陆续建立血液成分自动化制备实验室,届时本市的七家郊区血站和上海市血液中心制备过程将实施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强化全市血液质量监控,提高制备效率,进一步确保全市血液供应的安全、质量和有效。

 

 

采供血部成分科 张莉莉报道 姚佳雯摄影 管珏审稿

上图:项目实施前领导调研指导

上图:项目实施过程中部门间协作

上图:项目实施过程中

上图:实验室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