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

医德标兵陆龙福媒体报道专辑


市教卫党委“创先争优•医德标兵”陆龙福媒体报道专辑

    上海市血液中心采供血支部党员、体采科无偿献血专职宣传员陆龙福荣获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医德标兵”和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于2011年6月29日上午9:00,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厅举行的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受到表彰,以下为媒体的相关报道。 
                                                              
https://www.sbc.org.cn/yw/201106/t20110615_3062719.htm(文汇报)
https://www.sbc.org.cn/11/0615/07/76IT2Q9B00014AED.html(网易新闻中心)

真诚唤起爱心
2011-06-15 07:44:57 来源: 文汇报(上海) 

    6月14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十分平常的日子,但对于58岁的陆龙福,有着特殊意义今年6月14日,是第8个世界献血者日,而陆龙福拥有“无偿献血宣传员”这一新身份,恰好也是整整8年。

从无偿献血者到“劝捐员”

    1979年,陆龙福从部队转业分配到上海市血液中心从事后勤工作。“当时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有需要时捋袖献血。”1986年4月,上海首次倡导无偿献血,陆龙福便是当年首批37名无偿献血者中的一员。“这张无偿献血证我至今都珍藏着”,陆龙福自豪地说。
    “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做到退休,没想到年过半百时却要面临转岗。”陆龙福告诉记者,2000年上海市血液中心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他转岗至血液部到杨浦区的采血点做献血辅助工作。两年后,上海市流动采血车正式启用,陆龙福被聘为兼职献血宣传员。一年后,他又成为上海市血液中心唯一的一名专职献血宣传员。

从“门外汉”到“人气指数”

    “献血宣传员,说白了就是‘劝捐员’。我上岗之初,完全是个‘门外汉’。”陆龙福的第一个上岗点,便是设在人民广场规划馆门口的流动采血点。
    那时候,陆龙福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一张张宣传单发给路人,但做起来却并不省心,有不少市民对献血存有很深的偏见与误解。有些人拿到宣传单后看也不看,走出两步便一扔了事。每当此时,陆龙福就会赶紧捡起宣传单子,依然微笑着提醒道:“请保持市容整洁。”
    “要说不觉得尴尬,心里没有委屈,这并不真实。”陆龙福坦言,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有了献血者,血库才有充足的血源,医院才不至于因缺血而停止手术,患者也能获得早日康复。”
    正是因为这份信念,陆龙福的坚持终于赢得了理解。人民广场流动采血车成为本市中心区域“人气最足”的流动采血点。2004年至今,他工作所在流动献血车的年采血量在全市20处固定献血点(献血屋、流动献血车)始终排名第一。陆龙福因此被同事们称为“人气指数”。

  从“劝捐”到服务

    昨天上午9点,陆龙福又准时站在了设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西北出口处的流动采血车旁,开始了献血招募工作。陆龙福是今年2月9日被派到北广场站流动采血车来增援的。他告诉记者,其实赚取“人气指数”的秘诀很简单:“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存有一份爱心。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激发它。”
    就拿北广场这个点来说,人流中有80%以上是外来流动人口。由此,位于西北出口处的流动采血车首先得是一个服务窗口。陆龙福说,遇到有人来问路,你要指点明白;遇到别人有难事,你要真心相助。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短时间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当然,劝捐是有技巧的。”陆龙福清晰地记得一件事。在一个下雨的日子,一位男青年背着个大包走来,经过献血车时,向车内不停地张望。陆龙福主动走上前去,未等开口,男青年就小声问道:“献血有钱吗?”陆龙福估计他可能遇到了困难,连忙仔细询问。原来,这个男青年是从兰州来上海找工作的,几天下来,工作没找到,钱却用完了,经过献血车时就想,献了血也许可以得到补贴费用。陆龙福先向他解释了无偿献血的条件和制度,然后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让他先把肚子填饱,等找到工作再来献血。男青年说什么也不肯拿钱,执意要献血。陆龙福再三劝阻,男青年终于接过钱,临走时说他一定会再来的。半小时后,他又冒雨回到陆龙福面前,再次要求献血,陆龙福婉转地劝他等找到工作,状态调整到比较好的情况下再来。在送他离开献血车时,陆龙福又掏出100元塞给他。半个月后,男青年来到流动献血车,告诉陆龙福他已找到工作。这天,男青年高高兴兴地献出了自己的热血。
    说起自己到岗增援的战绩,陆龙福笑着报出一个数据:到上月底,112天间采集了10101人份的血。
    “我还有28个月就要退休了,只要工作需要,身体许可,我依然会选择做一名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

    本报记者 陈青       (本文来源:文汇报)

https://www.sbc.org.cn/yw/201106/t20110624_3071031.htm(新民晚报)
https://www.sbc.org.cn/h/2011/0624/c25408-1592652877.html(人民网)

58岁的陆龙福屡屡刷新纪录
2011年06月24日 16:51 来源:新民晚报

    58岁的陆龙福中等个子,两道浓眉。他一直不停地在说话。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停泊于火车站北广场一隅的流动献血车前,硕大一顶红白相间的雨伞罩着一张桌子6张凳子,全都湿漉漉的。身穿白大褂的陆龙福站在伞底下,一会儿举起宣传小折页招呼路人,一会儿俯下身子拭抹桌凳,一会儿又拱手抱拳作致谢状,片刻未曾停顿。一如他“喋喋不休”的两片嘴唇。
■ 流动于5个采血点,说着几乎同样的话
    “小伙子,有时间看一看吗?”“不用害怕的,我可以解释给你听。”“今天不想献没关系的,下次想来的话,记得带好身份证了。”……中午时分,人流匆匆。陆龙福与他的“车长”搭档,四五十分钟光景,就先后有7人填写了无偿献血志愿者表格上了献血车。
    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这位上海市血液中心唯一的“专职献血者招募员”不停地流动于不同的5个采血点,不停地说着几乎同样的几句话。陆福龙说一年到头,自己不知道主动跟多少陌生的路人搭过讪说过话,“回到家里便倒头躺下,还要将肿胀的双脚高高垫起,话是懒得一句都不想说了。”
■ 诚恳平实的“说话”方式受到认可 
    然而,在入党35年、拥有全上海独一无二“职务”的老陆心里,“每天全市各医院需要的医疗用血超过1000人份(一份200毫升)”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令他有了一份必须承担的使命感。于是,陆龙福开始琢磨人们面对献血这件事儿的心思,尝试着在茫茫人海中捕捉可能与之交流的种种机会,也慢慢地以自己诚恳而平实的“说话”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知道吗,他现在可是我们这支队伍里的红人了!”负责采血同时也兼顾招募的庄“车长”,此时忍不住要凑上来“讨好”一番。因为市政工程等原因,火车站北广场的流动献血车前一阵几度“迁徙”,影响了采血量。老陆前来助阵不到半年,工作纪录屡屡刷新。
    “69届初中生”的老陆没有什么学历。从江西插队到部队代司务长再到卫生系统干工勤。市血液中心实行“后勤剥离”之后,他转岗专门为各献血站点送献血员吃的牛奶点心。也就是在那时,老陆才真正接触到了采血一线的工作。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会被“借调”去发发宣传资料。或许是老陆的“拉得下脸”,或许是老陆做动员“绝不忽悠”,终于有一天,领导为他特别设计了一个“辅助”医护人员采血的“专职”岗位。
■ 为50岁以后还能干出一点成绩而自豪 
    陆龙福很为50岁以后还能干出一点成绩而自豪。2002年初起,他跟车“流动”过5个献血点。所在采血点保持的“一月日均采血量85人份”“最高单日采血量207人份”“无一日‘白板’”的全市最好纪录,都将为老陆的勤勤恳恳作证明。
    “每天出车时,储血用的格子、袋子都是空的。收工后都满了,心里才踏实。”献血招募之外,陆龙福的话同样实在。他不确定自己“退休前还能不能一直站得动,讲得动”,“不过我是党员嘛,叫干啥就干啥呗。”他觉得自己会好好干下去。
    记者采访当天恰是“6•14世界献血者日”,老陆自己要求又加班了两小时。   
首席记者 施 捷

 刊登在《上海支部生活》党课专刊上的报道

下图:刊登在《上海教育》杂志上的报道

中心党办 安淑萌 转载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