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上海市血液中心关于血袋条形码使用及血液检测情况的介绍


                           上海市血液中心关于血袋条形码使用及血液检测情况的介绍

    近日,有媒体询问上海市血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使用条形码和血液检测等情况。中心现将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条形码作为血液制品的重要标识,可追溯从献血者到用血医院的全过程,包括血液采集、检测、保存、发放等。卫生部于2006年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同一献血条码至少50年不得重复”。中心自1995年已启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采用条形码技术,严格、全面监控血液流向。1999年起,中心在全国采供血机构中率先采用国际通用的ISBT128码标准(www.iccbba.org),该技术确保了献血条码100年全球内不重复。 2006年在国内首先实现全市一个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系统覆盖全市(包括郊县)所有采供血机构(包括所有流动车和献血屋)和血液管理机构,具有按权限检索、控制、预警、服务功能的全市网络系统,全市采供血数据由该系统集中实时处理,实时共享。该系统确保了全市采供血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和规范一致,数据一致。同时为血液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本市献血情况、血液贮备状况、用血情况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每一袋血液都需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严格检测,检测合格的血液方可发放至临床。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血站基本标准》中要求血站需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针对高危人群)、梅毒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其中丙肝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为新增项目),且需使用两种不同试剂,均阴性后方可判为合格。中心于1992年,在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特异性、非特异性病毒指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确保血液安全,与国际同步,引入丙肝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常规检测,相对于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血站基本标准》要求,中心提早一年开展此两项病毒抗体检测工作。此外,中心还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每个项目的两次检测中至少使用一遍进口试剂,每一项目的检测分别有不同的操作者和复核者。为进一步缩短窗口期,提高检测灵敏度,中心自2001年起探索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保障上海血液安全,2001年中心使用核酸试剂检测10万人份血液;2008-2010年开展核酸检测试点工作,试点期间,中心总计检测血液13万人份,并于2011年10月对全市8家采供血机构所有血液开展全面常规检测。
    为进一步提高本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市政府将上海市血液检测集中化工作列入2007—2009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本市已于2010年在国内率先全面实行行政区域内的血液集中化检测,所有血液均由中心承担检测任务。
    综上,中心已经于1995年开始采用作为血液唯一身份标识的血袋条形码技术,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试剂对血液进行检测,并通过多重审核及计算机信息系统严格确保血液的安全和有效。 
                                                                    信息管理部、采供血技术部 供稿 质量与法规部 整理报道